橫笛,是朝鮮族邊棱氣鳴樂器。朝鮮語稱則傣。流行于遼寧、吉林、 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古代的橫笛,又稱大咸,是用長短不同的竹子制成的,長者稱大,中者稱中,小者稱小。又通稱三竹。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公元1世紀―668年;百濟,公元1世紀―663年;新羅,公元1世紀―918年),是宮廷三大樂部(唐樂、雅樂、鄉(xiāng)樂) 中鄉(xiāng)樂的主要吹奏樂器之一,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張政(火良)等著《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guān)系 》中有:“新羅的主要樂器,是三竹,……三竹是大浮⒅懈、小三種竹笛 ,是新羅仿中國的制作。”長期以來,民間較難見到中和小。現(xiàn)在朝鮮族的橫笛,當(dāng)是民間流傳的大之遺制。
傳統(tǒng)的橫笛,用兩節(jié)竹管套接而成,管身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 膜孔 (有的無膜孔)、六個按音孔(圖)。開孔均呈橢圓形,較一般笛子的音孔稍大,孔長2厘米 。用蘆葦內(nèi)膜為笛膜,貼于膜孔上,使低音深厚、 中音堅實、高音圓潤。多為bB調(diào),可奏五聲音階。筒音加超吹,音域C1―g3。
演奏時,笛身橫置,右手按一至三孔,左手按四至六孔。頭部左右晃動,增其表現(xiàn)力。有顫音 、滑音、頓音和晃奏等技巧。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每逢春耕插秧、秋收或娛樂等場合 ,常和杖鼓、筒簫、短簫等朝鮮族樂器一起演奏。
〔高音橫笛〕朝鮮族新型邊棱氣鳴樂器。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橫笛基礎(chǔ)上改革而成,與其同時改革制成的還有中音橫笛和低音橫笛。流行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朝鮮族聚居地區(qū)。
高音橫笛的管身,由兩節(jié)檀木、尼龍管或玻璃鋼管套接而成。全長42.8厘米。上管 長17.6厘米、下管長25.2厘米。兩管用銅制插口套接,以調(diào)節(jié)吹孔與按音孔的距 離,這種經(jīng)過改革的高音橫笛,可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用微調(diào)管長來保證音準。管身上設(shè) 一個橢圓形吹孔,十五個鍵孔。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c1擴大到e4,并適于轉(zhuǎn)調(diào) 。
演奏時,管身橫置,左手拇指控制內(nèi)側(cè)三個鍵孔,食、中、無名、小指控制上管鍵孔;右手 食、中、無名、小指控制下管鍵孔。吹奏中常晃動頭部和肩部,并控制運氣方法,以便奏出 各種顫音。演奏技巧復(fù)雜,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為 歌舞伴奏。
〔中音橫笛〕形制同高音橫笛,兩管套接而成。全長54.4厘米。上管 長25.7厘米, 管徑2厘米,設(shè)有一個橢圓形吹孔,孔寬1.5厘米。下管長28.7厘米,管徑2.5厘米。管身 設(shè)有十三個鍵孔。多為F或G調(diào)。音域c1―a3(bB=1)。音色柔和、圓潤。用于獨奏、 合奏或伴奏。
〔低音橫笛〕形制同高音橫笛。管身全長74.7厘米,上管長34厘米、下管長 40.7厘米。管 身設(shè)橢圓形吹孔和十五個鍵孔。音高比高音橫笛低一個八度,多為bB調(diào)。音色低沉、渾厚 。常用于合奏或伴奏。
古代的橫笛,又稱大咸,是用長短不同的竹子制成的,長者稱大,中者稱中,小者稱小。又通稱三竹。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公元1世紀―668年;百濟,公元1世紀―663年;新羅,公元1世紀―918年),是宮廷三大樂部(唐樂、雅樂、鄉(xiāng)樂) 中鄉(xiāng)樂的主要吹奏樂器之一,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張政(火良)等著《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guān)系 》中有:“新羅的主要樂器,是三竹,……三竹是大浮⒅懈、小三種竹笛 ,是新羅仿中國的制作。”長期以來,民間較難見到中和小。現(xiàn)在朝鮮族的橫笛,當(dāng)是民間流傳的大之遺制。
傳統(tǒng)的橫笛,用兩節(jié)竹管套接而成,管身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 膜孔 (有的無膜孔)、六個按音孔(圖)。開孔均呈橢圓形,較一般笛子的音孔稍大,孔長2厘米 。用蘆葦內(nèi)膜為笛膜,貼于膜孔上,使低音深厚、 中音堅實、高音圓潤。多為bB調(diào),可奏五聲音階。筒音加超吹,音域C1―g3。
演奏時,笛身橫置,右手按一至三孔,左手按四至六孔。頭部左右晃動,增其表現(xiàn)力。有顫音 、滑音、頓音和晃奏等技巧。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每逢春耕插秧、秋收或娛樂等場合 ,常和杖鼓、筒簫、短簫等朝鮮族樂器一起演奏。
〔高音橫笛〕朝鮮族新型邊棱氣鳴樂器。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橫笛基礎(chǔ)上改革而成,與其同時改革制成的還有中音橫笛和低音橫笛。流行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朝鮮族聚居地區(qū)。
高音橫笛的管身,由兩節(jié)檀木、尼龍管或玻璃鋼管套接而成。全長42.8厘米。上管 長17.6厘米、下管長25.2厘米。兩管用銅制插口套接,以調(diào)節(jié)吹孔與按音孔的距 離,這種經(jīng)過改革的高音橫笛,可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用微調(diào)管長來保證音準。管身上設(shè) 一個橢圓形吹孔,十五個鍵孔。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c1擴大到e4,并適于轉(zhuǎn)調(diào) 。
演奏時,管身橫置,左手拇指控制內(nèi)側(cè)三個鍵孔,食、中、無名、小指控制上管鍵孔;右手 食、中、無名、小指控制下管鍵孔。吹奏中常晃動頭部和肩部,并控制運氣方法,以便奏出 各種顫音。演奏技巧復(fù)雜,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為 歌舞伴奏。
〔中音橫笛〕形制同高音橫笛,兩管套接而成。全長54.4厘米。上管 長25.7厘米, 管徑2厘米,設(shè)有一個橢圓形吹孔,孔寬1.5厘米。下管長28.7厘米,管徑2.5厘米。管身 設(shè)有十三個鍵孔。多為F或G調(diào)。音域c1―a3(bB=1)。音色柔和、圓潤。用于獨奏、 合奏或伴奏。
〔低音橫笛〕形制同高音橫笛。管身全長74.7厘米,上管長34厘米、下管長 40.7厘米。管 身設(shè)橢圓形吹孔和十五個鍵孔。音高比高音橫笛低一個八度,多為bB調(diào)。音色低沉、渾厚 。常用于合奏或伴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