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樂器網訊 失傳百年的宮廷古樂再度奏響
由22塊鐵片連接制成的嘎拉薩和18個銅組成的圍,這兩種宮廷樂器曾出現在1000多年前的傣王宮里,但后來便失傳了,距今已有數百年。但在今年潑水節期間,這兩種樂器將在“景龍金殿國”的傣王宮遺址上重現江湖。
失傳已有數百年
記者來到位于古時“景龍金殿國”遺址的西雙版納勐泐文化園,10名身著傣裝的青年演員,正在緊密鑼鼓地用這兩件宮廷樂器排演著失傳已久的古樂。在演員糅進象腳鼓和大鑼等樂器的合奏下,兩件珍貴的古樂器發出了悅耳的聲音,一曲婉轉動聽的古樂流淌出來。
史書記載,這兩件樂器興盛于1000多年前西雙版納的古“景龍金殿國”時代。嘎拉薩不僅在宮廷里演奏,在當時的民間也有演奏,而圍則一直是當時宮廷樂器的象征,沒有在民間出現過的記載。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由于佛教的教義不允許教徒大聲喧嘩和高歌狂歡,因而,日漸少用的樂器在篤信佛教的西雙版納逐漸失傳。圍在西雙版納消失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
曾經在洞庭湖演奏
2004年初,西雙版納有關部門在勐泐園景區內籌建勐泐博物館,大規模搜集流落民間的古樂器時,打聽到了被認為是失傳已久的嘎拉薩和圍。
幾經周折,博物館工作人員在中緬邊境小鎮打洛的一個村寨,找到了被塵封多年的嘎拉薩,在境外的緬甸民間,找回了流落境外百年之久的圍。經過細致的調查發現,西雙版納全境內目前只有兩名上了年紀的老人聽過祖輩講述樂器的奏法,這兩名傣族老人調試后發現,兩件樂器均可繼續演奏。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刀正明說,有關部門組織鑒定時,發現這兩件樂器演奏時發出的音正是古傣王宮廷里演奏的那種古樂聲。圍與其它樂器一樣音階齊全,而嘎拉薩則少了一個7(“希”)“的發音,但是與傣族音樂突出下滑音的特征非常吻合,因此一直將其作為文物陳列在勐泐文化園的勐泐博物館內。
“雖然兩件樂器產生于什么年代已經無證可考,但元代時有傣族使者曾經帶著嘎拉薩在洞庭湖演奏的史料記載。”刀正明說:根據這段記載,嘎拉薩的演奏歷史應該在千年以上,與內地出土的編鐘屬于同一類打擊樂器。
潑水節期間重現江湖
為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遠古時代的傣王宮廷樂器和音樂,從而了解曾經燦爛而輝煌的傣族歷史文化,西雙版納勐泐文化園經有關部門批準,選派了年輕的傣族樂手跟老藝人學習后,決定正式將這兩件失傳了的宮廷樂器搬上舞臺向廣大游客進行展示,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來領略傣王宮廷樂的奇妙旋律。
“屆時,這兩件樂器將對進入景區的游客免費開放參觀和演奏。”勐泐文化園的負責人說,從博物館單一的陳列到舞臺上向眾多的人們奏響,就是希望更多面臨失傳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更多: